中英切换

媒体中心
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非洲大型矿业投资会议呼吁深挖非洲矿业潜力

非洲大型矿业投资会议呼吁深挖非洲矿业潜力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22-06-09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非洲大型矿业投资会议近日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与会非洲产矿国代表呼吁,地区国家应加强合作,深挖非洲矿业潜力,进一步推动矿业产业链发展。

非洲大型矿业投资会议呼吁深挖非洲矿业潜力

【概要描述】非洲大型矿业投资会议近日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与会非洲产矿国代表呼吁,地区国家应加强合作,深挖非洲矿业潜力,进一步推动矿业产业链发展。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22-06-09
  • 访问量:0
详情

非洲大型矿业投资会议近日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与会非洲产矿国代表呼吁,地区国家应加强合作,深挖非洲矿业潜力,进一步推动矿业产业链发展。

  非洲矿业发展潜力巨大。数据显示,非洲矿产资源总价值约占全球的23%,但产值仅占全球的9%左右,矿产资源进一步深挖仍有巨大潜力。非洲的矿产种类齐全,部分矿种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铂族金属约占全球储量的91%,铀矿占72%,金刚石(钻石)占47%,金矿占18%。

  刚果(金)总理卢孔德·基恩格在会上指出,刚果(金)蕴藏的矿产资源仅勘探了约19%。南非矿产资源和能源部长格韦德·曼塔谢表示,鉴于当前全球能源向低碳转型,非洲拥有大量能源转型所需的锂、铜、钴、镍和锌等“绿色金属”,且尚未充分利用。

  近年来,非洲国家政治日趋稳定,经济稳步发展,社会治安也有较大改善,为地区国家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受矿产品价格回升影响,一些产矿国经济恢复向好,为进一步扩大矿业投资打下基础,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将显著改善矿业供应链并降低投资成本。地区主要产矿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投资营商环境。不少国家通过修改矿业法,逐步调整矿产资源政策,在土地出租、矿业权转让许可、税收等方面采取更为宽松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本国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成效明显。

  “政策改革是重振南非采矿业的重中之重,政府将把振兴采矿业视为南非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强调,政府正加快步伐推动矿业产业政策改革,更高效处理积压的探矿权、采矿权及矿权转让申请,简化新项目注册手续等。

  “我们将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采矿业,推动实现工业化目标,并持续创造就业机会。”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表示,采矿业是重振赞比亚经济“新曙光”计划的重点。鉴于铜矿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赞比亚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铜矿年产量由现在的83万吨提高至300万吨,并将提升钴矿镍矿产量,加强锡、锂、石墨和稀土矿物勘探和开采。

  全球主要产钻国博茨瓦纳总统莫克维齐·马西西表示,博茨瓦纳现有采矿活动均在占国土面积25%的特定地质带上,其余地区也有发展矿业前景。博茨瓦纳正在完善地质测绘,以便于投资者勘探,新的数据将覆盖过去大部分未被勘探过的北部地区。博茨瓦纳政府2021年出台的矿业政策将促进私营领域的有效合作。

  为进一步增强投资吸引力、推动国际合作,坦桑尼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并制定更具优惠的鼓励政策和法规,吸引外国企业参与投资该国矿业。刚果(金)政府近年来相继颁布并实施《投资法》《矿业法》《经济特区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表示,政府将加快矿业领域的改革,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

  希奇莱马表示,矿业在多数非洲国家发展议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非洲领导人与合作伙伴应确保矿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挖非洲矿业潜力,推动非洲减贫与发展。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SEARCH

搜索
搜索
2023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发布 2023-03-21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2023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根据《指南》,2023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重点方向包括煤炭、油气、火电、可再生能源四大类。其中,煤矿智能化重点立项方向包括煤矿智能装备、装置及系统、智能化煤矿大数据建设、矿用通信传输、煤矿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矿用新型动力系统等。煤矿生态环保和能效提升方面包括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等。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包括深水、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油气田智能化、数字化,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油气田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指南》要求,要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标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引领性作用,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要求,提出能源行业标准计划。要以本领域的标准体系为指导,坚持急用先行、先进适用、协调一致的原则,优先健全能源新兴领域标准,完善提升传统领域标准。要突出公益属性,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能源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提出能源行业标准计划。   《指南》提出,行业标准计划立项重点涉及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显著提升能源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公信力、影响力等。在加强能源领域对外贸易、服务、承包工程所需的成套标准外文版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鼓励申报行业标准外文版翻译计划。   来源:中国矿业报
探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保障新路径 2023-03-21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提出了“三点肯定”“三点希望”和“一个总体目标”。 “三点肯定”一是肯定地质工作者的贡献和使命担当;二是肯定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的初级产品地位;三是肯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地勘队伍发扬优良传统;二是希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希望地勘队伍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个总体目标”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这既是对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为代表的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统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上保障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落地见效,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的现有路径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空间利用有其特殊性。因其分布的广泛性,矿产资源赋存空间可能与国土空间任一管控区域交叉重叠;因其赋存状态的资源环境一体性,地下矿产资源采掘会对地上的农田、林、草、房屋等产生较大影响;因其占用空间的过程性,采掘结束会有空间治理修复和权属归还的过程;因其多数隐伏于地下,导致其空间占用的不确定性,很难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一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形成确定的空间控制边界,因此,一个新的找矿成果要落地开发形成产能,大概率会形成对原有空间规划布局的突破。 为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问题,《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设置了“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区”主体功能分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将矿产能源发展区作为一级规划分区;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中,尽可能避开了现有的合法采矿权和部分探矿权;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分矿种、分开采方式提出了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矿业权设置原则;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中,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给了出口。 但在实践中,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一是在难以兼顾的特殊情况下,粮食、生态、能源资源安全等不同战略目标该如何统筹?二是如何更好地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空间不确定性,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确定性和刚性的矛盾?三是如何更有效地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涉及的权属、补偿、指标限制等问题?有没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解决方案?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腾挪的四维时空路径 自然资源原本就是以多层复合甚至是混合形态存在的,仅仅依靠平面规划布局,难以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涉及的地上地下统筹问题。能否探索出一条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的新路径?总体思路如下: 顺应自然资源有机生命体的赋存规律,通过增加空间维度,解决地下资源采掘对平面规划的空间穿透问题;通过增加时间维度,经由国土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通过构建不同战略目标的统筹模型,对开发目标的重要性与保护目标的重要性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权衡原则、提高审批效率。 以上拓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新思路的政策基础主要有两个: 一是2022年1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做好采矿用地保障的通知》,明确除列入国家或省重大项目清单的采矿用地可由自然资源部直接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外,清单外项目可使用以存量土地处置规模为基础核算的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还可以通过将采矿项目新增用地与复垦修复存量采矿用地相挂钩,解决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问题”。 二是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下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将矿山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明确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顺着这两个文件的思路延伸,可以通过构建国土空间四维时空管理模型,实施对矿山开发涉及资源的全生命周期利用管理,在更宽广的时空维度谋划解决矿山治理修复的难题。当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矿山生态修复财政投入不足,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矿山企业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获取难,历史遗留矿山修复规模和潜力巨大。非常值得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打通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总量控制、存量盘活、流量变现”,在“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同时,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成果的落地见效腾挪出勘探开发的指标和空间。 对策建议 一是“以终为始”,全面贯彻矿业绿色发展理念,在矿山建设之初,就对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水资源平衡状况、地质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修复适宜性等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合理规划矿山用地未来用途,并以此为目标引导矿产资源“三合一”绿色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 二是“有进有出”,加强矿山废弃地摸底调查,建立存量资源项目库、现有指标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市场交易平台。在指标“进”的端口,可以将采矿项目新增用地与治理修复废弃矿山存量用地挂钩,解决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在指标“出”的端口,通过鼓励矿山边开采边治理,根据事前承诺的规划用途和绿色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治理修复,经验收合格后,矿山企业可以出售腾退出来的指标,实现资金回笼,并投入到下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或治理修复中去。 三是“利益共享”,用好《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采矿用地保障的通知》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或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保障采矿用地合理需求的政策,以及《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修复后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出让、出租用于发展相关产业”的政策,在统筹矿山开采与地方、原住民利益关系的同时,解决矿山闭坑治理修复后“谁维护、谁运营”的问题。 四是“存储有度”,一方面,根据现有激励政策,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治理修复,通过治理修复存量采矿用地来保障新增采矿用地需求,实现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鼓励地方进行矿山废弃地存量盘活机制创新,借鉴“湿地银行”等成功做法,建立废弃矿山治理修复指标库和交易平台,通过财政投入助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把废弃矿山治理促进矿产开发,统筹生态安全与能源资源安全这个“存量变流量”的大循环运转起来。同时,做好日常监督管理,把好指标入库验收关,不合格不收储、不入库。 五是“加强管护”,对于已治理修复,并列入指标库的治理修复项目,按照治理修复指标“谁修复、谁出售、谁管护”的原则,对列入指标库的项目加强动态监管和运维管护,对于管护不当导致低于入库标准的,及时剔除出项目指标库;对于管护得当如林、草产生增值的,在保证不低于入库标准的前提下,允许管护方进行合理采收,获得增值收益,促进矿山治理修复长效管护机制的形成。同时培育矿山修复治理的专业指导机构、领军企业和市场生态,促进矿山治理修复和运维管护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 六是“多元变现”,除通过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以及工业、商业、旅游产业等经营性用途外,矿山废弃地及新增采矿用地治理修复还可以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汇交易、基础设施投资产生的土地增值等多元渠道进行价值变现。通过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矿山治理修复体系,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开发与保护的和谐统一,山水林田湖草沙矿的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 综上,通过实施国土空间四维时空管理,不仅能在充分释放现有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空间落位问题,而且能以废弃矿山治理修复为抓手,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这个贯通地上与地下、资源与资本、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大循环运转起来。同时,通过构建合理的矿-地-人利益分享机制,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矿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来源: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Previous page
1
2
11

唐山陆凯科技有限公司   冀ICP备17025007号